因工作的原因,搬離台南也已18寒暑,但每年春節返鄉過節,都會攜家帶眷的到處走走看看吃吃,一來紓解筋骨,二來想以觀光的心情來看看這個我出生的城市是否誠如大家說的仍然是個「古都」?
先來談談,我以一般百姓心中的所謂「古都」的界定是什麼?
我以自己的觀念說「它是一個有著歷史的長時間所創造而來的建築物、生活空間、文字書表或其他物件,並因長時間生活與環境的互動而孕育出一個獨特性的生活習慣與環境風格,並將其精神由內而外顯現出來成為現代生活環境」。如果單以民國建國97年的歷程來說,台南就歷經了從滿清經日據至民國的文化差異與人文特質,更遑論有清之前的不同朝代風格的豐富文化了,這些的種種都在在的使得台南人驕傲的說「台南是古都,我是台南人」,但如今我想修正為「我是台南人,台南不是古都」。
或許有多數人會抗辯說「台南的小吃有它的獨特口味、台南的許多民俗反映了先民的風俗、台南有眾多的文物古蹟都呈現出她的先民歷史」,這又如何?如果有這些風俗文物習慣就可以稱為古都,那台灣的其他地方也可以有相同的古都稱呼了;我實在不願意將一個曾經有古早人或是歷史的人群居住過的地方拿來自傲與自滿而自稱「我住在古都」,這是何等好笑荒唐的事。想看看,我台南古蹟之多,但是面貌如今安在?古都市的人格文明之風範何在?我台南的城市空間可有古都市的結構特質嗎?我不是個專家,但是我關心這個城市的定位與發展,每年春節回鄉,都有近
鄉情怯的感覺,想看看她「在古都意涵下所建構的文化是否在進步?」,想感覺到「她的住民已經有了溫文儒雅的風華」,但是,我所看到的仍只是一群現代人居住在一個被稱為古都的地方而已;無論是開車下高速公路進入台南,還是搭機進入台南也好,並沒有強烈而主觀的「古都印象」,這是何等的失望啊!看看那古蹟被翻修成為當代商品並成為「古都」的祭品,一波波的文物參觀人流就像朝貢的善男信女,那一幢幢沒有風格的建築,這是何等的諷刺啊!
‧三級古蹟「德記洋行」的歷史意義為何?只是個提供觀光的地方嗎?,如果是如此的話,那總統府在100年後的意義,也只是個地標而已。
‧在「台彎街」的勒碑前可以賣炸蚵仔;台灣第一街,已經淪為夜市,這曾經是台灣進入商業秩序的第一條街道的意義已被模糊掉。
‧安平古堡與周邊環境的規劃極不協調。
結語,我認為思想與觀念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但這也是必須長期做下去的,政策的制定者,請務必率身而為。
6/23/2008
以古蹟為祭品的古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