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一趟劍潭山,思緒回到那段荒煙蔓草的黑白時光,布衣草鞋的墾殖日子,劍潭北岸,劍潭山南麓上的劍潭古寺,踩在那泥濘碎石的朝山路上,絡繹不絕,人聲吵雜的善男信女,手牽著沾著一臉汙泥的童子,一路爬著小山坡,上來到劍潭古寺,雙手擎著3柱香,向著那抱子觀音菩薩虔誠的跪拜下去,一臉的肅穆,嘴裡訴說著「家裡老父身子骨老了,請菩薩保佑平安健康;家裡阮尪昨天去作山,不小心跌落山,受傷在家,拜託菩薩來給他醫好,給他很快好起來。」,那是一段信仰的生活日子,後腦杓梳著辮子的日子,過去了,龍旗虎幟換了一方白底紅點的日子,來了;生活還是一樣的過,只是多了許多的不一樣,終於有一天菩薩廟要搬遷了,這是個大代誌,一個一百多年的古廟在日本人因為要發動太平洋戰爭,強化統治者的威權與思想教化下,強迫地搬走了台灣人的信仰到了現在的大直北勢湖山腰旁,地偏僻了,來的人少了,漸漸地似乎有些人忘了它---------。
總督府推動神社建設,最初是以基隆河南岸的圓山為社址,但是由於後藤新平認為格局過小,無法展現日本統治的威嚴,最後選擇了劍潭山作為社址地點。有資料認為這是因為劍潭山能向南遙望台北盆地,甚至於將台北盆地對照成日本京都,台北盆地為「京都」,劍潭寺為「東山」,台北城為「御所(皇居)」,基隆河為「加茂川」,而台灣神社的位置剛好是可以彰顯威德的交集點。
劍潭有鄭成功拋劍落潭的傳說,劍潭山又是由草山的支脈蜿蜒而下,恰若輕點基隆河的隱龍龍尾,前照劍潭,下問圓山平丘,加上整個台北盆地的廣闊明堂,自故便是景觀名勝與風水寶地。這樣的地點吸引了許多大稻埕仕紳在此見有私人住宅,與坐落在劍潭山南麓位置的「劍潭古寺」,甚至是法國領事館租界地的土地,劍潭山當時在有非常複雜的土地權屬問題。在總督府的強勢作風下,遷地、募款並將所有困難排除。台灣神社於西元1901年二月動工,九月二十六日完工,面積約社殿一萬二八三七平方米(3890坪),境內佔地二十六萬四千平方米,建築費用三十一萬九百餘元。神社建築是從日本內地延聘伊東忠太以及武田五一所設計,再由專門負責社寺與皇家建築的宮內省內匠寮技師「宮大工」木子清敬負責建造。
神社的所在地是台北州台北市大宮町,社格為國幣大社。主祭神為被總督府神格化的「平台之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古日本神話的開闊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貴命、少彦名命。
台灣神社在西元1901年十月二十四日舉行落成大典。
蒐集整理了一些台灣神社的舊相片,很能引起一些思古之情。
台灣神社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祭祀中心,每逢祭典紀念日(10月28日)就吸引成千上萬人來參拜,因此台灣神社的興建帶動圓山地區的發展。1914年,日人大江氏在現在的兒童育樂中心的位置,創設私人動物園,直到1986年,動物園遷建木柵,才和毗鄰的兒童樂合併。西元1944年,增祀天照大神,因應升格官幣大社而改稱「台灣神宮」(Taiwan Jingu),同時總督府所建立的神社新境即將完工,於是計畫將神社於鎮座祭同時遷座於護國神社旁。但是在神社遷座祭來臨之前,十月二十五日(鎮座遷座為十月二十八日),一架運輸機不幸失事,墬落在台灣神宮新境地附近,引發大火,把神社部份燒毀,從此台灣神社即逐漸走入歷史了。戰後,台灣省政府將台灣神社原址改建為「台灣大飯店」,交由台灣旅行社經營。1952年,因招待外賓的需求,將台灣大飯店改為「圓山大飯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